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于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位于東110°20'30"~110°41'15"、北緯29°16'25"~29°24'25"之間,由張家界市的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慈利縣的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和桑植縣的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合而成,后又發現了楊家界新景區,總面積500平方公里。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森林覆蓋率達67%。生長有野生動物400多種、木本植物850多種,有一級保護動物豹、云豹、黃腹角雉3種,二級保護動物大鯢、獼猴、穿山甲等25種。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伯樂樹、南方紅豆杉等5種,二級保護植物白豆杉、杜仲、厚樸等16種 。
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2004年被列為國家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2007年被授予首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武陵源地區在區域構造體系中,處于新華夏第三隆起帶。在地質歷史時期內,大致經歷了武陵一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武陵—雪峰運動奠定了武陵源地區基底構造。印支運動塑造了武陵源地區的基本構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巖峰林地貌景觀的最基本的內在因素之一。
構成砂巖峰林地貌的地層主要由遠古生界中、上泥盆統云臺觀組和黃家墩組構成,地層顯示濱海相碎屑巖類特點。巖石質純、層厚,底狀平緩,垂直節理發育,巖石出露于向斜輪廓,反映出砂巖峰林地貌景觀形成的特殊地質構造環境和基本條件。而外力地質活動作用的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風化作用,則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觀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